港爆耳念珠菌個多月累計16宗 公院篩查擴至全港聯網

社會

發布時間: 2019/08/12 00:00

最後更新: 2019/08/12 00:18

分享:

分享:

醫管局總感染控制主任賴偉文醫生稱,瑪嘉烈醫院的耳念珠菌爆發已完結。(車耀開攝)

本港自6月下旬出現首宗耳念珠菌個案後,至今錄得16宗帶菌個案,其中瑪嘉烈醫院內科及老人科病房累計至少11名病人中招。

醫管局指瑪嘉烈醫院的耳念珠菌爆發已完結,但不排除未來再有爆發,但稱未能提供多少個案曾往外地的統計,但會為高危住院病人推出篩查措施,估計月內擴至所有聯網。

本港今年6月至7月29日期間發現16宗帶菌個案,全為男性,介乎36至92歲,曾留醫瑪嘉烈和北大嶼山醫院,全無感染徵狀,毋須接受抗真菌藥治療,情況穩定。衞生防護中心為最先7人進行基因排序後,發現屬同一品種的耳念珠菌,與來自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演化支相似,估計來自同一源頭,多名病人仍因自身疾病留院。

醫局無病人外遊紀錄統計

醫管局指首兩宗個案曾到過瑞士和美國,認為較大機會是外地輸入個案。本報曾查詢是否所有個案均有外遊紀錄或曾住外地醫院,但醫管局稱未有統計數字。

醫管局總感染控制主任賴偉文醫生稱,瑪嘉烈醫院的耳念珠菌爆發已完結,已完成所有病人接觸追蹤,環境樣本檢查呈陰性。他強調不能估計未來的爆發情況,仍有外地輸入新個案風險,因香港是國際旅遊城市,會密切監察情況。

耳念珠菌是真菌的一種,抗藥性較一般念珠菌高,病情嚴重可致命,根據美國疾病控制及預防中心資料顯示,耳念珠菌致命率達30至60%。賴指,帶菌時間一般可長達8至12個月,高風險病人有2至3成機率成帶菌者,惟感染後病徵機會不高,如以一宗爆發有100人來說,當中75人是帶菌者,另有25人感染,比例是3︰1。

高風險患者主要為要使用侵入性導管或醫療儀器,如中央靜脈導管、心肺導管;糖尿病人、短期曾接受手術和正在服用寬廣譜抗生素和抗真菌素的人。傳播途徑主要經由受污染的醫療儀器、醫院環境或醫護人員的手傳播。相比念珠菌,耳念珠菌易於環境中生存,亦能抵抗惡劣的生長環境,如乾燥環境和塑膠表面,可存活長達數星期。

篩查集中高危組 尋找帶菌者

醫管局指已加強防控措施,如盡早隔離病人和加強消毒;並陸續在各公院推行篩查,為入住高危病房如深切治療部、臨床腫瘤科及血科及過去一年曾在海外入院的病人,在鼻腔、腋下及腹股溝抽取樣本,約一周完成化驗,估計今個月擴至全部聯網。

中大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系主任許樹昌相信篩查有助集中在高危組別中,盡早找出帶菌者,控制並減低爆發的機會;又指耳念珠菌常見於醫院環境內,多匿藏於醫療儀器內,普羅大眾毋須過份擔心。

撰文 : 王詠妍 香港經濟日報記者